湖南,地处西南丘陵,全境被亚热带季风气候覆盖,夏季高温湿热,冬季温暖少雨。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湘菜重油多辣的特点,于是在这种饮食条件下生长的湖南人大多具有着剽悍霸蛮的性格特点。近现代的湖南更是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挽大清于即倒的曾国藩,伟大的开国元勋毛泽东,十大元帅十大将军中更是有近半湖南人。我花了一个寒假的时间,在家乡的田间地头,走进村民的柴米油盐来探寻湖南人的传统春节乡俗,希望从中能瞧见端倪。
广义上的春节时段自然是指从小年到次年的元宵节的这一段时间,所以从腊月二十四的南方小年起,我们就得开始准备新年。从大年三十开始直到正月十五,不管是自家使用还是招待客人要用的食材,小吃,还是除夕夜要用的烟花和爆竹,要更换的春联,悬挂的灯笼都要在小年前后几天准备好。
湖南人宴席上最不能少的就是辣椒,根据不同的菜肴需要的辣椒也是不同,除了农村自家种植的红,黄辣椒以及自家捣的剁辣椒和干辣椒,还需要向外采购一些平时用不到的辣椒,有小而火辣的朝天椒,有艳丽清淡的彩椒,还有专门用来制作擂辣椒的青辣椒……湖南人的餐桌上,辣椒即可以是佐料,也可以是独当一面的主菜,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湖南人光辣椒就能摆出一桌宴席!
笔者采购辣椒
在家乡的这段日子,我有幸参与制备一次湖南传统美食:湖南农村几乎是每家每户都要在腊月时期烤制腊肉的,尽管各家有各家的腊肉风味,但大体的制作工艺都是不尽相同的。小年前后,无论家境富裕还是清贫,各家的妇人都会来到肉摊前挑挑捡捡,大块大块的五花肉被带回各家,在搪瓷脸盆中被抹上食盐,经受涂抹,按摩后腌制几天,随后被富有经验的妇人驾到大缸瓮上,用茶籽壳烧出的碳火细细熏烤三到五天,期间的翻动和火候都会影响腊肉成品的风味,这中间的技巧,一般只有浸淫其中几十年的老人才能完全掌握。春节假期结束后,这些腊肉就会随外出的游子到中国各地成为他们一年中乡味的来源。
笔者熏制腊肉
尽管天然气灶在近几年也走进了湖南农村的每个角落,但传统的农村宴席从米饭到上桌的菜肴都必须由柴火灶烧制,用老人的话说:“这样烧出来的饭有柴火香。”所以烧火的手艺居然也成为了区别老人们口中的“洋人”和家乡人的标志。“人要忠心,火要空心。”这是我在灶下烧火时爷爷每不忘记要说的一句话,代代流传的家训就这样从生活细节中潜移默化到后代的心中,如春雨入夜,润物无声。烧火看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其实也是有技巧的,起火有专门的引火柴,大多是干松针和沙棘枝。生起火后要架硬柴,这个时候要用的是劈成合适大小的木柴和树枝,柴要架起,要有空腔让空气进去火才能烧的旺;柴堆也要集中到锅底,这样火势才能集中,火候才旺!于我而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烧火工人,任重而道远。
笔者烧火
大年三十,全国上下都是一样的团圆和欢乐,但湖南农村却有一项极其特色的传统。接春,这是我在家乡生活二十年从未在异乡见过的一项习俗。顾名思义,接春即是迎接冬去春来,迎来万物更新。接春的时节大有讲究,可不能马虎,据家中老人所说,每年的接春时都要根据历法计算,在这个时段就是在竹杠上立鸡蛋也是如立平地,没到时候时,无论怎样努力都是徒劳。这个除夕夜,依旧由我的奶奶准备接春仪式,接近午夜时,她点燃两只长明烛,端上一碗饭出去了。我悄悄跟在她身后,看见她默默借着烛火点燃纸钱,放在院子的角落,米饭被摆在双烛之间,当做贡品。我放眼望去,田野对面,每家每户的门口都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烛光,这些烛火将燃于长夜,熄于日出。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可整个湖南又有多少个十里?整个中国又有多少百里呢?这广大国土中的春节习俗恐怕早就数不胜数了吧。这么多的传统习俗中其实都包含着中华人民对过往一年风调雨顺的不尽感激,对来年生活的无数期盼。这是中国人共同流淌的文化血脉将我们联系到一起,让全国上下的春节都洋溢着共同的温暖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