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摘要
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在迫切希望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社会日益美好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忽略身边的环境保护,以先发展再治理为理念。矿区环境便是一个案例,由于历史原因,矿产资源开发中重利用轻环境的现象,对矿区周围的生态造成一定的损害,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使矿山周边一定范围内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了威胁。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却使矿区环境治理成为一项现实而严峻的课题。21世纪,随着部分地区煤矿资源的枯竭,大量矿区关闭,变为废矿区,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废弃矿区环境全面治理依然十分重要。随着国家对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大力宣传与高度重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理念的深入人心,许多地方的废弃矿区改造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且为其他矿区的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 废弃矿区 环境治理 借鉴
二.调查背景
20世纪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煤炭工业的发展,建设了大批新矿井,原煤产量飞速增长,1996年原煤产量已达13.3亿吨,居世界首位。在原煤产量中,国有重点煤炭和地方煤矿产量分别约占40%和60%。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发展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效果,采煤、掘进、运输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和生产集中化程度迅速提高,平均单产工效增长较快,创造了许多新的记录。采煤事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在这原煤产量快速发展的时候,矿区环境的保护被忽略了,对生态的平衡、附近居民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目前,许多地区已关闭了大量的矿井,但由于历史遗留,若废弃矿区的环境不及时进行较彻底的处理,仍然会存在大量的隐患。“矿系你我”暑期社会实践团为了解废弃煤矿区的环境治理情况,对徐州夹河矿和张集矿遗址展开了实地调查。
三.调查方式
实践团采取参观考察、个别采访与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矿区环境治理进行了调查。实践团成员首先对徐州张集矿与夹河矿遗址进行参观考察,了解治理后的现状,初步了解治理措施。个别采访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矿区废弃前工作人员和现工作人员进行采访,了解矿区历史和治理过程及措施。问卷调查同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岁以上矿区附近生活居民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矿区治理前情况及治理效果、居民对矿区治理满意程度及看法建议、治理前后给居民生活带来的改变等等。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徐州夹河矿与徐州张集矿均于20世纪60年代正式投产,2000年后停止生产,均是徐州矿务集团主力矿井之一。据调查结果显示:20世纪夹河矿与张集矿在生产过程中,较注重产量的问题,忽略环境治理,废水直接排放及空气粉尘污染较为严重,对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直到国家对环境治理问题逐渐高度重视,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年度计划,在经济发展中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环境管理沿着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发展;健全环境管理机构,从中央到省、市、县四级政府建立环境管理机构,依法行使环境管理权力,矿区负责人员才逐渐提高对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矿区的环境才逐渐得到改善。
两地矿区的治理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夹河矿与张集矿在废弃后均从别处运来大量的泥土对矿区内的土壤进行覆盖,同时在矿区内进行植被恢复,种植树木。不同点:夹河矿废弃地现已改造为一所学校——徐矿大学,校园环境优美,植被覆盖面积广,单从环境方面来看,已很难看出之前作为煤矿开采基地的影子。由于张集矿停止生产时间较晚,张集矿废弃地相较于夹河矿目前还未进行大程度的改造,基本上房屋等设施仍旧保存着之前模样,但张集矿将煤矸石堆放地改造成了一个池塘,并对矿区内水资源进行了净化处理。同时由于张集矿内厂房设施并不是很老旧,张集矿负责单位将部分房屋进行了出租,改造为其他厂房,例如有食品加工厂等,还将一部分空闲场地出租给驾校,用于学员们学车。总体来说,矿区环境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已没有了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矿区内环境较为干净整洁,治理效果非常好。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我们了解到附近居民对矿区治理感到十分的满意,无改进建议。生活上,矿区废弃前,居民出门需带口罩,且由于傍晚空气中粉尘密度大,空气能见度低,对出行造成极大的不便;矿区附近大河由于废水排放污染严重,生活上用水需从别处运取;最重要的是对居民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矿区治理后,矿区附近地区空气变得清洁,居民出行不再受到限制,张集矿区内还成为了大家晨跑和饭后散步的场所。
通过对张集矿和夹河矿的实地考察我们可以知道,在矿区废弃后采取土壤多层覆盖、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土壤微生物群落重建等措施十分重要,不仅可以初步改善矿区的环境,还能为更深层次的改造铺垫基础。矿区在以上基础上不仅可以像张集矿一样利用现有设施改造为其他工厂,节约经费,获得其他收益,提高利用率,还可以像夹河矿一样全面进行改造,改造为其他场所。
这两地均是在生产期间均是重生产轻治理的典型,后期环境治理有较大的难度且内容较为繁琐,因此先污染再治理的生产手段不可取,就如习主席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那样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保护红线。企业生产应在生产过程中将经济与环境并重,在生产中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避免污染后治理费用成倍数增长,远超出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