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看日历的时候惊觉在眠虎的日子所剩无几,在校陪护的老师问我们:在这的日子是不是很难熬?想起刚来的时候,校长说:“如果不是支教,你可能这辈子都不知道我们这里啦。”
在这里的日子不长、很短,不难熬。
前些日子,我在豆瓣上发了日记,大概是说在这的日子逐渐自在。有人评论说:你能这样不过是因为待得时间短,有本事你待个几年试试。
我不会推测如果一学期或者几年一直在这里支教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和状态,我不喜欢这种没建设性还泼冷水的话。我也不觉得支教的价值可以笼统的用时间长短来衡量。虽然我们只在每年的暑期过来志愿20天的时间,但我想孩子们愿意来,家长自发给我们送蔬果,那是抱着对我们的信任和期望的。
我明白接力式支教或是这样假期支教的缺陷,它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教育上的断层。学生可能要花时间去适应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和老师之间很难较快地形成默契,对教学有很大影响。这在我们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出现类似问题,我们也很担心我们不专业的教学模式会对孩子们新学期的上课带来影响。
很多好奇的人或者对支教感兴趣的志愿者会问:支教是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但这个问题大部分人都不喜欢回答或者说不好回答。作为青年志愿者,同时也是一名支教者,同样遇到这些问题时,我觉得一两句话我也说不清。但必须强调的是,感受是非常私人化的,且不谈支教地区、条件、教学年级等不同带来的经历和感受差异,即使完全相同环境下的两个人的感受也可能有很大不同。在志愿的前提下,只要带上责任,不给别人带来麻烦,也请少泼冷水,积极去做!
今天晚上支教队员开会的时候,有队员说:有小朋友问我们是不是四天后就走啦?我说:“平时他们调皮,但实际他们都记着,知道20天我们就走了,一天一天都记着呢。”平日里,我们总烦恼他们的调皮不听话,让推进教学进度变得困难。可离别的渐进让我们都无所适从。
总在告别一度同行的人,道着再见。去年我还能笑着说:“手工老师明年还来呀!”今年我只希望那天他们能笑着道别,不再是眼巴巴地留下我们的联系方式,期望着明年还能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