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无遮,乡音流转贺新春

山海无遮,乡音流转贺新春
2025年的寒假,我加入了曲阜师范大学山海春声,乡音贺岁社会实践队,以往匆匆掠过的场景,如今我驻足观察,用心聆听,深入调研方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由于城市中强调讲普通话,方言的踪迹似乎无处可寻,因此,我在家中长辈的带领下深入乡村,学习传统的春节习俗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感受方言的魅力
一、走进年集,感受人间烟火气
首先,我赶了年集,即新年前的最后一个大集,集市入口买春联、福字的摊位星罗棋布,各式各样的春联让人目不暇接,还有一些老艺术家们现场写春联,一撇一捺书写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再往里走,各类年货摆满摊子,“给我称两斤丸子,炖白菜吃!”摊主一边麻利的称重,一边笑着应到:“你放心,俺家这丸子都是手工做的,吃着绝对健康。”在这一来一往的方言对话中,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和人们对新年的期盼与热情。漫步年集,耳畔是此起彼伏的乡音与欢声笑语交织而成的独特乐章,方言的韵味,或醇厚质朴,或清脆明快,或悠扬婉转,在摊位与摊位之间穿梭回荡,每一处角落,都洋溢着人们对春节的殷切期盼,承载着人们心底那份对团圆、热闹的眷恋。

图为赶年集的壮观场景。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晓倩 供图
二、方言声声,讲述春节习俗
1月22日,临近春节,我听爸爸说村中一位德高望重的爷爷回来了,让我去登门拜访,我马不停蹄的赶过去,却发现院中已经坐满了人,讨论着春节前后祭拜祖祠的相关事宜。陈旧木头与燃香的混合气息进入鼻腔,我仿佛看到了列祖列宗过去披荆斩棘开创家族基业的身影,那一刻,我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心中涌起了一股承担家族责任的热潮。
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它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远方的游子无论多远、排除万难也要把家归,和家人共庆节日;常年在家的孤独老人家中热闹起来,脸上的褶皱似乎也在庆祝儿女们的回来。而且每一道菜品都蕴含着独特的吉祥寓意,比如“鱼”因与“余”,代表年年有余,四喜丸子寓意着福、禄、寿、喜四大喜事临门,腐竹取“富足”之意,希望新的一年生活富足。在吃年夜饭时,一家人用着亲切的方言聊着过去一年的事情。春节总是充满温情与开心,是家庭团聚的纽带,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有利于维系家庭关系的紧密性和稳定性。

图为新年家庭聚餐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晓倩 供图
方言在文化传承、情感与身份认同、语言研究等诸多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春节习俗如贴春联、守岁、拜年等通过方言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传承了坚韧、团结、乐观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种方言都蕴含着当地独特的历史、风俗、传统技艺等文化信息,保留着古老的语言元素,是打开当地古代文化的大门。在家族内部,方言像一条无形的线,将家族成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跨越时空延续家族文化的火种。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于文化传承既是一个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快速的城镇化让越来越多的小学、初高中的学生没有机会接触方言以及传统习俗,学生们对方言陌生,会使地域文化传承出现断层,许多依靠方言传承的民间故事、传统技艺等难以延续。春节期间,家长们应带孩子们回到家乡,接受方言和传统习俗的洗礼,让新时代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重新与方言和传统习俗建立紧密联系,守护好文化传承的接力棒。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长久发展的根本与源泉,是民族的精神标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担负起传承文化的责任,发挥专业优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更多的外国人看到,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为发展社会主义强国增添动力。(曲阜师范大学 刘晓倩)
 
作者:刘晓倩 来源:爱开大学生
发布时间:2025-02-1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社会实践推荐
  • 暖心行动 社区助力 新春关怀
  • 暖心行动 社区助力 新春关怀
  • 为了走出校园,接触真实的社会环境,2025年1月11日至2025年2月10日,“创意火花”实践团成员前往山东省滕州市大同路39号滕州农商银行火
  • 大学生社会实践
  • 感受乡村生活 文艺助兴发展
  • 社区关爱行动,助力儿童无忧成长
  • 为了给社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2025年2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砼心筑梦实践队来到了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李集镇庞店村,开展了
  • 大学生社会实践
  • 温情暖阳 温暖老人心
  • 温情暖阳 温暖老人心
  •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优秀传统文化“温情暖阳·养老院关爱之旅”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1月12日-2025年1月17日来到山东省济南市历城
  • 大学生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