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 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精神

  【文学院寒假社会实践】--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精神

  2月7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传红色薪火,铸革命之魂”实践队前往平津战役纪念馆参观学习。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关键一役,平津战役不仅书写了人民军队的辉煌战绩,更铸就了一座精神丰碑。此行,我们将以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对话英雄,在追寻红色记忆中探寻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主展馆前,五位开国元勋的青铜雕像巍然伫立,毛泽东主席手指前方,目光如炬,仿佛仍在指挥着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穿过时光隧道般的展廊,一幅长60米的巨幅壁画《胜利交响诗》迎面展开——冲锋的战士、支前的民工、飘扬的旌旗,将我们瞬间拉回1948年的寒冬。

  "这是东北野战军急行军入关时穿的靰鞡鞋。"展柜中一双破旧的草鞋让队员们屏息驻足。鞋底磨损严重,草绳编织的鞋面沾着斑驳泥土,旁边陈列着行军路线图:零下30度的严寒中,十万大军昼伏夜行,用11天徒步跨越八百里燕山。触摸展柜玻璃时,我似乎感受到当年战士们冻裂的脚掌踏碎冰凌的温度。多媒体展厅里,《大决战》纪录片中,白发苍苍的老兵哽咽着回忆:"乡亲们拆门板当担架,新媳妇捐出陪嫁棉被包扎伤口......"这些真实细节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有温度的生命记忆。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馆内进行参观学习

  在英烈厅的环形名录墙前,实践队举行了庄严的缅怀仪式。6.9万多个鎏金姓名如星河璀璨,我们轻轻擦拭名牌上的浮尘,将白菊摆放在英烈墙基座。展厅内的电视机上正播放着对一位老兵的采访:"当年我背着步话机穿越火线,耳机里全是炮弹呼啸声。"老人颤抖的手指向展柜中的军用电台,"现在这机器进了博物馆,但那股子不怕死的劲儿,你们要接住啊!"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参观浮雕

  这种精神的接力在互动展厅得到生动诠释。我们戴上VR设备,置身"金汤桥会师"的虚拟场景:耳畔是震耳欲聋的炮火,眼前是插上红旗的断壁残垣,当系统提示"请做出冲锋手势"时,队员们的动作整齐划一。在电子留言屏前,我们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以前觉得英雄遥不可及,今天才知道,他们就是选择在最好的年纪为信仰燃烧的普通人。"

  图为实践队员与游客们共同参观展厅

  午后的阳光斜照在纪念馆西侧的退役武器展区,59式坦克的钢甲上弹痕宛然。我们围坐在草坪开展讨论会,远处城市天际线的高楼与眼前的战争遗迹构成奇妙对话。"看着天津环球金融中心的玻璃幕墙,再回望这些锈迹斑斑的武器,突然读懂了‘把打江山和守江山统一起来’的深意。"队长张明宇的发言引发共鸣。队员们纷纷打开实践手册,记录下参观感悟:"最大的震撼不是惨烈的战争场面,而是人民选择背后的力量逻辑""新时代的‘平津战役’,是要在科技自立自强、乡村振兴这些没有硝烟的战场攻坚"......

  夕阳西下,我们踏上归程。大巴驶过海河大桥,晚霞将解放桥镀成金色,岸边垂柳依依,广场上孩子们追逐嬉戏。此刻再读纪念馆结束语"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有了更深的体悟:这盛世图景,不正是74年前那些年轻生命憧憬的模样?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守护好先烈用热血浇灌的精神沃土,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平津答卷"。

作者:魏一瞳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传红色薪火,铸革命之魂”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2-0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社会实践推荐
  • 福建农林大学“探寻徽州文化,弘扬古 韵新风 ”实践研学队伍开展寒假社会  实践—
  • “寻访徽州古城文脉,传承精神文化瑰宝”——福建农林大学戴尔豪西大学联合学院(
  • 绍兴市“会稽银辉”项目:助力老年人提升自我价值感,构建老龄友好型社会
  • 用行动发扬传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