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 学习革命文化,赓续红色精神

  【文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学习革命文化,赓续红色精神

  2月5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传红色薪火,铸革命之魂”实践队参观了坐落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赵王河畔的由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共同筹资兴建的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纪念馆分为序厅和展厅。展厅分为星星之火厅、浴血抗日厅,逐鹿中原厅,革命儿女厅。

  图为实践队队员付昱翔介绍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

  步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壮丽的浮雕,它生动的展现了记录豫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压迫的场景。雕刻的一位位英勇的战士高大威武,栩栩如生,他们立于时代风云之中,身处家国危机之刻,心怀报国之志,手握武器,奋勇争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反抗国民党的压迫,战胜日寇的侵略。

  图为实践队队员付昱翔介绍序厅

  进入展厅,星星之火厅主要讲述1927年7月~1937年7月,在冀鲁豫这片土地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纪鲁豫边区党组织建立和发展的点点滴滴,展现了记录于边区早期的革命活动。展厅展示了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和文献资料,生动形象的讲述了边区党组织是如何从无到有一点点发展出来并宣扬马克思主义发动群众,为革命斗争奠定基础的。

  浴血抗日厅主要讲述1937年7月~1945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冀鲁豫边区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凝聚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根据地,军民一心打击侵略者的历史。展厅展示了破旧的枪支,简陋的土炮,多样的大刀,穿烂的草鞋。这些武器装备虽饱受时光的洗礼,但仍可从其中见到当时抗战的艰难与不易。一封家书中战士写道:“儿此去定当奋勇杀敌,若马革裹尸,请勿挂念”,更体现出抗战烈士舍小家为大家,精忠报国的精神。军民齐心协力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最终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军民夺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图为实践队队员付昱翔通过观察报纸学习历史

  平原逐鹿厅主要讲述1945年10月~1949年10月,在全国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下,记录豫边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国民党反动派,配合刘邓大军及陈粟大军作战,为胜利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此展厅展现的作战地图、电报机、支前小车是那段“人民群众推着小推车全力支持解放军”的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正是因为有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解放军才能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取得胜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在这里得到了深刻而真实的展现。

  革命儿女厅主要讲述漫长革命岁月里记录豫边区涌现的大批优秀人物,236位重要领导人的简约生平和208位著名烈士事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的展现了纪鲁豫边区军民为今日中国所做的不懈努力,展现了其勇往直前,奋勇不屈的精神品质。

  学习革命文化,赓续红色精神,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先烈。近些年有些人数典忘祖,抹黑先烈,有网民调侃邱少云烈士,侮辱大屠杀死难者。这些人不仅是革命意识的丧失的问题,这些行为是对历史的背叛,是污染公序良俗的歪风邪气,应严厉制止,追究其法律责任。针对现代社会中革命意识匮乏、不尊重革命烈士以及行事违背红色精神的现象,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应对,如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强化宣传教育,提升网络平台监管。

  革命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为基础,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通过深入学习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实践队队员了解先辈英烈是在何等军备落后,条件艰难的情况下,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地一点点,一滴滴,一步步地将冀鲁豫边区根据地建设好,维护好,发展好的。通过学习红色历史,感受英雄精神,赓续文化命脉,实践队队员会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加强担当精神,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付昱翔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传红色薪火,铸革命之魂”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2-0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社会实践推荐
  • 推广普通话 助力乡村振兴
  • “三下乡”推广普通话实践活动,深入乡村,通过趣味教学、宣传手册等方式,提升村民普通话水平,助力交流。
  • 大学生社会实践
  • 曲园学子社会实践:承传祥奉献之志,扬红色奋进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