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数研博韵”调研团问卷调研报告
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数研博韵”调研团在实地调研博物馆之外,还发布调研问卷调查公众对博物馆数字化的认识程度、了解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并探索博物馆数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下面是对调研基本情况的分析:
本问卷主要面向大学生,该群体通常每年参观一到两次博物馆,主题包括历史、艺术、自然、科学等,同时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与科学知识,其对博物馆数字化的认知普遍更为深入。问卷结果显示,百分之43的受访者曾了解过数字化博物馆的概念,且余下的人都听说过数字化博物馆。同时,百分之八十的受访者曾使用过数字化博物馆的相关服务。这说明数字化博物馆的已经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进入到大众视野当中。问卷结果显示,大众通常会使用在线讲解、在线展览和博物馆app等功能辅助预约进馆和参观游览,但却较少尝试AR或VR技术。一方面是较多博物馆受限于场地和技术等原因没有设置,一方面为了更好的观看体验,大多博物馆会单独设立把AR/VR展览,游客参观时很可能错过,而数字化藏品通常被安置在展馆藏品旁辅助展览,多数人会使用其加深对文物的了解。问卷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的受访者认为博物馆数字化能为人们带来更便捷的参观方式,大大降低了人们参观博物馆的成本。数字化博物馆具有丰富的资源储备,并且通过数据库延长文物的“寿命”,以达到永久保存文物的效果。对博物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博物馆数字化,已经成为博物馆未来发展的的必然趋势。问卷结果显示,数字化博物馆仍存在数字化建设成本高,数据保存存在安全隐患,无法带给云上参观者身临其境的文化感受与实地体验等多种挑战。国内博物馆应勇于创新,积极解决问题,不断克服博物馆数字化道路上的种种挑战。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公众对数字化参观博物馆的意愿较高,同时更看重数字化体验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与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公众的期待为博物馆的数字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总而言之,在本次针对中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现状的深入调研中,我们不仅见证了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广泛应用与蓬勃发展,也深刻理解了这一趋势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通过实地走访山东、陕西、山西、贵州等地博物馆,并结合详尽的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我们得以全面审视当前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成就与挑战,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D打印等前沿技术的引入,不仅实现了文物的高精度数字化采集与存储,更通过线上平台为观众打造了生动、互动的参观体验。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打破了传统物理空间的限制,使得观众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随时随地“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为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文物的“寿命”得以延长,其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也得以更加广泛、深入地传播。
其次,在数字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其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数字化建设成本高昂,对于部分中小型博物馆而言,难以承担高昂的技术投入与运营费用;另一方面,数据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何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共享与利用,是当前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此外,虽然数字化手段能够带给观众便捷、丰富的参观体验,但仍有部分受访者表示,其无法完全替代实地参观所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文化感受与实地体验。
针对上述挑战,我们认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需要持续创新、勇于探索。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鼓励更多博物馆加入数字化建设的行列。同时,博物馆也应积极寻求与科技企业、高校等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应用,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综上所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我们应保持坚定的信心,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郝凡谊 来源: “数研博韵”调研团
发布时间:2024-09-0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