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时代洪流,担传承使命
河南荥阳市苌家拳传习所二楼,也是一番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汗流浃背的学员、纠正动作的老师。即使是苌家拳传习所司空见惯的日常,也可洞见一批非遗传承人肩负的最可敬的使命。
洛阳师范学院“青春遇见非遗”暑期调研队郑州分队成员陈柯旭、许童畅近日参观寻访位于河南省荥阳市王村镇后新庄的苌家拳传习所,希望通过调研活动,学习苌家拳文化、了解传承现状,从而坚定文化自信,传承非遗精神。
调研队来到传习所,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苌家拳”的第八代传承人——苌红军老师。苌红军老师从七、八岁跟随父亲学习苌家拳,至今已有五十二年之久。
河南省荥阳市王村镇后新庄是苌家拳创始人苌乃周先生的故居,在这里发轫了与太极拳、少林拳齐名的河南三大拳派之一——苌家拳。苌家拳是中国传统武术流派,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以中气论为核心进行拳法套路的练习。
在传习所内部,队员们见到了百年前苌家拳派族谱、拳谱、武器、匾额对联的真容,了解了苌家拳理论:拳械套路、十层功夫,还有一直以来门人恪守的苌家拳武德武训等等。这些只是苌家拳内涵的冰山一角,传习所内看到的日益丰富的苌家拳传人传承实践,都昭示着苌家拳的博大精深和与时俱进,小小的传习所似乎已经困不住满园的“春色”,苌家拳第九代传承人苌仕昌老师告诉队员,未来有办苌家拳博物馆的打算。
由此可见苌家拳派内容丰富,尤如一颗灿烂的明珠而闪跃着光芒,实乃中华武术瑰宝。
顺时代洪流,引以为己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印记,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尤其在新时代的中国,日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这对于非遗的传承是难得的机遇,落实到传承人身上也是一份责任与重担。
作为苌家拳发源地的这里,曾经几度面临无处传习、交流的困境,正是因为国家政策支持、传承人们的争取,他们才有了稳定的传习、交流场所。苌红军老师说:“我们尽心尽力,一心一意想把这个苌家拳发扬、传承下去。”这是一份纯粹的心愿,也是苌家拳之于这个时代的幸运。
传习所被列为示范性传习所,传习所里列满了与苌家拳相关的荣誉证书。获得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小课堂”优秀组织奖,展厅内还能看到纯英文版的苌家拳论著,这些都是苌家拳被这个世界看到的表现。“苌乃周的徒弟有很多,遍布了巩义、中牟、开封,还有外省。”苌红军老师如是说,体现了苌家拳“绝无私己不传之习”的特点。那个时代已是如此,“不卑不亢乃苌氏风骨,碧血丹心演武艺成文”,传承人们的坚守让苌家拳得到了新生。直至今日,其传播范围日益扩大,已然突破了国界的限制。
道阻且长,怎可筚路蓝缕?万水千山,只期日月相伴
苌家拳被评为非遗以后,大概零九年、一零年,国家非遗资金的下发在此时苌家拳影响力还不甚扩大时,每年补助传承人的只有八千元,而这些资金需要用于挖掘、整理、交流、传承、弘扬苌家拳文化,能够留出给传承人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虽说现在高了,下发有两万元,但因为苌家拳的影响力扩大,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多花费的不仅仅是钱财,还有传承人宝贵的精力和时间。为爱发电的付出固然弥足珍贵,但正是因为珍贵,人们才更期望看到这样至诚至忠传播非遗文化的他们可以被善待。即便是身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苌家拳依然面临着资金的困境,这势必需要引起大众的关注和思考。
任重道远,担武艺传承之脊梁
“我们与时俱进,现在这个社会是和平年代、和谐社会,人的思想觉悟都提高了,来学的我们都教,为了传承。”苌红军老师是这样说的,也会一直这样去做。在过去几年,他们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是为了让历史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促进非遗的活化利用,以期非遗拥抱更广阔的蓝天。未来,在村子的另一边,苌老师将利用新开发的三四亩地,通过以武养武的方式,招学生,收学费,来增加一些收入,也是对苌家拳更好的传承。对学生个人而言,能强身健体,对苌家拳而言,便多了一个小小传承人。“一心一意承绝世武艺,任重道远从不悔不弃。”这是以老师为代表的一批非遗脊梁的真实写照,非遗的传承不应该只是传承人的孤军奋战。在调研的最后,苌老师对调研队的到来表示深深感谢,也期待着更多的人能“把苌家拳通过某种方式往外推、往外宣传,能最终把苌家拳发展下去、发展壮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如果非遗是一棵树,前人的心血铸根,传承人的坚守造就坚韧的干,若想这棵大树生长繁茂,越多枝叶填充越好,社会大众就是这棵大树的枝叶。
年年抽发新生枝叶,大树方得岁岁长生。
时间:2022-07-16 作者:陈柯旭 来源:洛阳师范学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