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遗,感受乡情

     无论一个人走多远,故乡的味道都是熟悉而顽固的,一碗简单的食物也寄托着浓浓思乡之情。对于河南省舞钢市的人来说,故乡的味道莫过于那道出名的小吃——罐饺子了。罐饺子历史悠久,制作技艺也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深一步了解和弘扬这份非遗技艺,“青春遇见非遗”实践队在2022年6月19日来到了河南省舞钢市闫家罐饺子。探寻非遗小吃背后的故事。
     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我们在一个拐角找到了罐饺子的小摊。只见一个干净整洁的小铺子,简单挂着一块“闫家罐饺子”的招牌,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古朴的黑色大瓦罐,里边隐隐飘着一股酸香的味道。此时虽然不是饭点,但仍坐满了食客,或是远道慕名而来品尝,或是逛街途中被罐饺子的香味吸引而来,总之这个小摊热闹非凡。
     我们点了几碗罐饺子,准备先尝尝这闻名全市的非遗小吃是何味道。摊主打开了那个神秘的瓦罐,原来这是盛装罐饺子的容器,他用勺子搅了搅,满满当当的盛了一碗。端至手中,便急不可耐的尝了一口汤,汤中有一股浓郁的酸香味道,又尝一口饺子,其实与家常的并无明显不同,但在酸汤的浸泡下更具特色。倒是这里的丸子,表皮在汤中早已经泡软,却仍保持着焦脆的口感,很是独特。
      随后,我们对罐饺子非遗传承人袁国宇先生进行了采访。他为我们介绍,罐饺子的名称就是来源于刚才所见的那个瓦罐。原来瓦罐早期就是个保温容器而已,由于它具有透气性,里边的饺子才能够完整不散。而用久了之后,瓦罐经过酸汤长年累月的浸润,反而别具风味,能够保持罐饺子的口感鲜美,使它的汤更有味道。袁先生告诉我们,罐饺子能够受大众喜爱,其中的酸汤是一方面,最大的特色其实是那道焦脆不烂的炸丸子。罐饺子里边的炸丸子原材料是一些新鲜的时令蔬菜,做法虽然简单,但是功夫都在炸的步骤上,丸下锅的火候都是有讲究的。至于袁先生,早就在这么多年的制作中,掌握住了合适的力度,并牢牢记在了双手上。
      介绍完这些,袁先生又为我们讲述了罐饺子背后的故事。袁先生是罐饺子的第二代非遗传承人,第一代是他的父亲闫付有老人。闫付有老人卖了整整58年罐饺子,上个世纪就在这里摆摊,他的罐饺子风味独特,很受人们喜爱,因此能够经久不衰。也正是因为大家对罐饺子的那份喜爱和依恋,才会让闫付有老人坚持做下去。在他58年的事业中,无论风吹日晒,无论霜打雨淋,他都会出摊,不让每一个想吃罐饺子的人落空。在闫付有老人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嘱咐儿子,把罐饺子继续做下去。因此袁先生也继承了父亲的遗愿,按照父亲摸索出的配方,继续守着这个摊子。在采访的最后,袁先生对我们说,其实他最大的期盼就是能够传承发展这门手艺,不负父亲的嘱托,保持原来的味道,为食客们提供一份情感寄托。
     一份简单的罐饺子,背后却是一个老人的坚守,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是一代人的童年,也是一个家庭的传承。毫不起眼的瓦罐里蕴含的温热与爱,留住了一个小地方饮食与文化上一弯永存的彩虹。我们相信未来袁先生会更加用心制作,弘扬这份非遗文化!
 
时间:2022-07-16 作者:她扶 来源:洛阳师范学院 关注:
大学生社会实践推荐
  • 以爱助教,赴约草原——向草原公益班主任专访
  • 山大春晖淄博二队晖映齐都支教队第三次培训顺利开展
  • 监测轻轨噪音,助力环保事业
  • 监测轻轨噪音,助力环保事业
  • 2021年11月3日,芜湖轨道交通一号线正式开通,芜湖市成为安徽省第二座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轻轨建设在惠民生、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
  • 大学生社会实践
  • 河南师范大学“踏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实践调研团:缅怀先烈,致敬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