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耕地相拥,心心相映

2022年1月19日,曲阜师范大学“星光不负守田人”实践队潍坊小组成员为了解乡村人口流动与耕地非粮化问题,前往潍坊市寒亭区仓上村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发放问卷和农户访谈了解到仓上村“空心”村问题突出,即村内居住的人越来越少,小麦玉米种植比例逐年下降,与之代替的是耕地上栽种桃树、苹果树等果树。队员们收集了仓上村部分农户耕地使用情况与家庭结构数据,深入了解农户耕地非粮化的整治意愿。
实践成员们以“耕地非粮化与乡村人口流失”为出发点,发现在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多元化带给人们更多的选择,因此农村劳动力普遍向外流动,造成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农资价格上升、农户耕地面积较少、土地流转较多、土地条件不一、产量不稳定进而导致村民对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不高、村里外出打工人数占比较大。再加上种植粮食作物耕地投入高,收入少以及地形条件的影响,种植经济作物带来的收益远大于粮食作物,进一步导致耕地非粮化。
虽然国家在2016年提出了“鼓励和引导农民自愿互换承包地块实现连片耕种”的政策引导,给地方政府和基层集体组织提供了充足的制度创新空间。但由于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仓上村并没有达到农户调整耕地权属连片耕作的效果,也没有实现规模化农业经营模式,反而由于寒亭市区经济迅猛发展,仓上村劳动力大量流失,仓上村的耕地也变成了附近城市居民的“菜篮子”、“果篮子”等,引发一系列耕地不合理利用等问题。众所周知,耕作层一般在30cm左右,而果树根系发育庞大破坏原有耕作条件,即耕地转果园容易,果园再转为耕地却比较困难。
长久以来,仓上村农户的生计模式大体上都是“农工相辅”的。传统是“以工补农”,农业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农闲时从事手工业补充收入。改革开放以来,则逐渐演变为“以农补工”,这种模式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年轻人常年外出打工构成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老年人在家从事农业补充收入;二是农闲时外出打工构成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农忙时回家收种补充收入。这种“半耕半工”的生产模式,使得农户类型发生变化,由原本传统的纯农户逐渐过渡为兼业农户最后转为非农户。“半耕半工”意味着务农人口普遍处于土地过少而引起的“不充分就业”或“隐性失业”,迫使许多农户同时依赖低收入农业和低收入临时工。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兼业农户比例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的“半工半耕”方式来维持生活。
“在今后10到25年中完全可以改善长时期以来的农业劳动力过剩和低收入问题,使农业本身能够为务农人员提供充分就业的机会和小康的生活水平”。黄宗智等预测的美好前景可能尚未实现,但目前的确也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即小农户“以农补工”的生计模式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打工的地点,就是从离家外出打工的“半工半耕”模式变为居家县域内打工的非农就业与在家农业就业结合模式。
在关于耕地非粮化情况的调查中,实践队队员们了解到目前耕地非粮化现象严重并且相关禁止耕地非粮化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以及耕地细碎化都是导致非粮化的重要原因。总体而言,耕地非粮化倾向于发生在交通便利、取水便捷、耕作成本较低的地方。在山区为主的研究区,非粮化初期易发生在海拔较高、土壤相对贫瘠的地块,且其空间分布对农村居民点等定居网络有较大依赖。而随着非粮化的发展,逐渐向土壤肥沃的平原耕地扩张。坡度等因素对非粮化扩张的影响因类型而异,例如坑塘水产养殖易发生在平原地区,而茶叶、竹林等倾向于种植在海拔高的陡坡耕地。现在不难发现,一部分农民在城乡之间频繁流动,在城市购房并养育下一代,农村愈发成为附着于城市的“后花园”,也越来越难以构成一个完备的村庄社会。
 
时间:2022-02-07 作者:“星光不负守田人”实践队 来源:“星光不负守田人”实践队 关注:
大学生社会实践推荐
  • 参观红色基地--彭雪枫纪念馆
  • 彭雪枫将军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 投身革命20年,他不但率部在中原地区多次打退日军的“围剿”,还组建了新四军骑兵
  • 大学生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