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2年1月14日,重庆大学学生会“脚踏实地谋发展,青春共建‘五座城’”社会实践团赴重庆市渝中区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深度调研重庆主城都市区“五座城”建设的第三站——中部历史母城。实践团遍历了三峡博物馆、重庆湖广会馆和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对渝中半岛的历史地位和母城建设历程产生深刻的认识。
城市之路 发展变迁 实践团成员在三峡博物馆大门合影
在三峡博物馆,实践团了解了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的历史。从“双重喜庆”的地名由来,到“九开八闭”的古城城门格局,三峡博物馆见证着渝中半岛作为重庆母城的光辉历史、工业的崛起等。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渝中半岛过去孕育了重庆城市的雏形,尤其是朝天门到解放碑片区的变化更是代表整个重庆的发展变迁的典型。在重庆主城区的大街小道上总能听到一句话“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一百年解放碑”,重庆人对母城文化的依赖之情可见一斑。
三峡博物馆展示重庆纤夫文化
移民历史 乡土情结除重庆城整体的历史变迁外,实践团也从人文的角度调研重庆历史母城建设,其中又以重庆湖广会馆最具代表性。重庆湖广会馆坐落于长江江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重庆四百多年的移民历史。数百年来,成百上千的移民以“湖广填四川”的方式来到重庆,在这里定居并形成独特的“重庆移民文化”。湖广会馆旧址便是两湖两广移民们过去聚居的地方。
实践团在湖广会馆
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近几十年来,会馆建筑群埋藏于杂乱的民居建筑和工厂、仓库之中,并不断被拆除缩小,馆内建筑年久失修,损毁严重。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重庆市政府和渝中区政府对湖广会馆核心区建筑群进行多轮保护性修复,更是在会馆内设立了重庆渝中母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会馆的文化引领作用。
重庆湖广会馆作为全国最大清代会馆建筑群,宏大精美,汇聚百年来巴渝百姓的浓浓乡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她更是凝聚了巴蜀先民对中华文化的敬畏和骄傲,是华夏文明在巴蜀大地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明证。坚韧顽强、开放包容、豪爽耿直、勇敢创新的城市人文底色,在这里薪火相传。
实践团成员倾听工作人员讲解
老城韵味 街巷空间在渝中半岛,山地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特色、“横街纵巷”的道路结构和“上坡下坎,弯弯拐拐”的街巷空间共同构成传统的山城人居空间。十八梯,便是重庆老城的著名都市记忆。
十八梯历史传统风貌区路标
自渝中区确定以“留住母城记忆,保护历史文脉,综合提升城市内涵品质,推进都市旅游、文化创意、特色商业等功能融合,增强老街区活力与魅力”的破题思路后,十八梯一改曾经的破败和脏乱。十八梯作为一个融商、景、旅、文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创新型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迅速成为人气聚集地、热门打卡点。
一座建筑承载一段城市记忆,一处遗址代表一个时代烙印,一个地名体现一种文化底蕴,一条道路见证一段历史风云……在渝中半岛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谓处处有故事、处处见历史、处处是文化。以十八梯为首的一大批案例,是渝中区建设中部历史母城的最佳成果展示。
十八梯历史传统风貌区
队员梁琼丹分享到:“从三峡一块小小的岩石起,慢慢步入三峡的浪漫。我们看过了三峡的历史诗篇,景云碑的古老让我们思考;我们走过了两岸人民的生活习俗,端详过傩戏的面具。三峡博物馆承载着三峡地区的文化精神。本次实践活动让实践团队对重庆文化与重庆历史产生了更新、更深的理解”。
队员刘霁影分享到:“第三天,实践团队来到重庆三峡博物馆、湖广会馆进行‘脚踏实地谋发展,青春共建五座城’之中部历史母城的学习。抗战内迁、三线建设等历史上先后有六次对重庆具有重要影响的移民。波澜壮阔的移民迁徙,造就了后来遍布巴渝城镇、乡场的会馆建筑和会馆文化,湖广会馆便是其中的代表建筑。母城文化唤醒历史记忆,留住人们对城市的乡愁,同时也激发一代代青年人热爱重庆、建设重庆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实践团成员在湖广会馆内合影
连接历史,承载未来。通过本次调研,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建设好中部历史母城是反映地方发展历程和地方都市文化的重要窗口,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实践团成员认为,中部历史母城建设中需要注意环保、人员安置等多方面的问题,要在尽量保留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开发。希望渝中半岛能够以中部历史母城的建设为核心,引领主城都市区“五座城”特色发展建设,让重庆主城都市区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前列。
重庆大学学生会“脚踏实地谋发展,青春共建‘五座城’”社会实践团
记者:萧琦诺
拍摄:重庆大学学生会“脚踏实地谋发展,青春共建‘五座城’”社会实践团2022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