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导演张婧(下排左一)和演员
“我们不敢了,我们再也不敢了,我们错了……”妈妈带着哭腔把女儿和自己反锁在厨房里,并用肩膀死死的抵住木门。而在墙的另一面,穷凶极恶的父亲拿着刀想要破门而入。
不要担心,这不是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悲剧,而是重庆交通大学的学生们拍摄的禁毒微电影《窗外》的一个片段。凭借出色的演技和扎实的剧本,这部作品从全国186所高校的508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首届大学生禁毒公益微艺术大赛一等奖。
“这部作品的导演是个小姑娘,今年才大二,能吃苦也很厉害。”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魏巍告诉上游新闻记者,拍摄微电影的导演张婧是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2017级学生。“为了这部作品,他们用了整整一个暑假。前后剧本打磨、视频剪辑方案都是我们和学生一起讨论的结果。最后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推荐参加的比赛。”
那么,这部《窗外》拍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困难?期间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张婧又为何会把镜头聚焦于社会类题材呢?
3月3日下午,上游新闻记者专访了张婧,听听她的拍摄故事。
9分零7秒的成片,素材却有200多分钟
齐肩的长发、爱笑、白色衬衫,这是见到张婧的第一印象。
“都说爱笑的女生,运气都不会差。所以我凭着《窗外》得了好几个奖项。”张婧告诉上游新闻记者,除去这次的全国性奖项,《窗外》还得了学校的一些奖,包括法治文化艺术节微视频比赛一等奖,首届影像文化艺术节微电影一等奖。“我现在正在筹备新的微电影,讲述一个出狱人员如何重新融入这个社会的故事,还是现实主义题材。”
对于在校园内拍摄微电影,张婧坦言,电影前期的筹备和拍摄,是一个挺艰难的过程。“我现在是在双福校区上课,那里的交通环境相对比较闭塞,资源和条件也有些不足,但我会去克服。”
拍摄《窗外》前的统筹剧本阶段,张婧和母亲的饰演者白雪一起,依据两个人的一些成长经历,并融入一些戏剧化的元素,整理出了最初的剧本框架。“最开始不是禁毒的,后来决定拍摄禁毒题材,也是希望能通过一个不太圆满的家庭故事,给人一种启发,就是家庭的伤痛会给每个孩子心里留下伤疤。”
为什么不选择贴近生活的校园题材?张婧表示,自己非常喜爱现实主义题材,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聚焦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拍摄结束后,张婧对毒品给社会的破坏性也有了更深的印象。“在拍之前,我对毒品了解并不多。但‘吸毒’和‘家暴’,的的确确都是对社会具有破坏作用的行为,我们应该对其秉持‘零容忍’的态度。一次错误的选择,毁灭的可能是一个人的人生或是整个家庭。这个社会应当是往更高文明程度去发展的,我期望它更具有人性的温度。以后我也会一直提倡‘禁毒’和‘反家暴’,希望能被更多的人们接受并认同。”
在张婧的电脑里,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成片只有9分零7秒的《窗外》,却有200多分钟的剪辑素材。
“整体素材有一千多条,时长有两个多小时,我用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去审核整理。”面对这么多的剪辑素材,张婧一共做了两个版本的剪辑。“第一个版本是学姐在暑假剪辑完成的,这个版本和我想要的有些差别。就想再做一个导演剪辑版本。”
“我想用《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小女孩的红色裙子是画面中唯一的色彩。”张婧解释称,我希望用这种具有一定视觉冲击力的方式,通过这一抹红色来实现对所有瘾君子父母的启迪警醒作用,就像《辛德勒的名单》中红衣小女孩对辛德勒的启迪警醒作用一样。“最后参赛的作品,我也选择用这个版本,感觉多了艺术的表达。”
不是专业学校科班生,但会坚持拍电影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