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可获得更多支持
今年,国家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群体创业的扶持力度。4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关注就业创业,明确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落实好已有政策的同时,推出促就业新措施。其中提出,支持地方通过财政出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鼓励地方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创业给予一次性补贴。
地方政府方面,河南今年将求职创业补贴标准从每人1000元调整为1500元,就业创业服务补贴标准从每人200元调整为300元。同时,河南还增加了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对毕业年度按规定进行实名制登记的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300元。
为了促进毕业生创业,山西3月公布的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指出,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带动3人以上就业且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根据带动就业人数给予一次性创业就业补助。
另外,去年底以来,广西、贵州、河北等多省份也出台了就业创业相关资助补贴政策。
基层岗位吸引力增加
今年初,国务院印发“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强调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并明确提出,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规划指出,要结合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开发岗位,统筹实施基层服务项目,落实学费代偿、资金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微企业就业。
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提高基层岗位待遇。今年,北京将实行大学生村官与选调生工作并轨,采取先选拔、后就业的方式选拔400名左右的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安排到村任职。还将出台大学生村官工资增长政策,提高目前在岗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水平。
为了健全基层服务保障机制,拓展扎根基层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通道,四川省今年从毕业两年内的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中,招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服务。服务期间,享受工作生活补贴,参加社会保险,新招募且服务满6个月以上给予一次性安家补贴2000元。参加“三支一扶”(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毕业生还可在职称评定、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考试、研究生考试、专升本、选调生选拔中享受多种优惠政策。
困难学生就业有帮扶
面对今年依旧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贫困家庭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在就业创业时更是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做好这一部分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工作,各地也是狠下功夫。
近期,安徽完成发放2017届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的工作,共为16249名2017届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1299.92万元。今年,安徽省将高校毕业生困难人员范围由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残疾、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扩大到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家庭毕业生。同时,还将毕业生范围扩大到技工院校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并率先为958名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家庭毕业生发放补贴资金76.64万元。
在四川省,公布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清单,对在毕业年度有就业创业意愿并积极求职创业的低保家庭、残疾及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800元补贴。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离校前给予一次性就业帮扶补助400元。公务员公招考试中,特殊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免收公共科目笔试考务费用。(人民日报海外版)
产业结构调整,会怎样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近日发布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产业转型升级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阶段性成果显示,产业的区域转移正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分布产生影响,产业转型升级下毕业生从事教育、医疗、信息类职业的比例迅速增加,这种影响还将进一步持续。
毕业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比例下降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在新世纪进入快速增长期,毕业生人数由2001年的114万人增至2016年的765万人。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地分布随之发生变化。课题报告显示,毕业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比例有所下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比例明显上升。
从毕业生就业地分布的整体情况来看,毕业生的就业地以泛长江三角洲区域、泛渤海湾区域、泛珠江三角洲区域为主,合计超过65%;其次是西南区域和中原区域,都略高于10%;再次是陕甘宁青区域和东北区域,都在5%左右。
从2011—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的变动来看,呈现出3种态势:一是毕业生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和东北区域经济体的就业比例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二是毕业生在西南区域经济体、中原经济体和陕甘宁青经济体的就业比例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中原经济体毕业生就业比例的上升幅度最大;三是西部生态经济区因地域发展和人口特点,其所能承接的就业人数较少,但由于基数较低,毕业生也呈现出较明显的增加。
课题首席专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分析,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的变化体现了我国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加工业、制造业正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才需求的增加,加之中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的政策工作力度加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数量。
第三产业就业超六成,医疗行业成热门
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产业分布,最多的是第三产业,其次为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
比较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的产业分布及其变化会发现,近年来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1.3%左右,而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呈下降态势,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2015届毕业生,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达到了62.98%,比2014届毕业生增加了4.96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下降到35.71%;第一产业则保持在1.30%。
“第三产业是吸收毕业生就业的主体,这符合第三产业具有较强岗位再生能力和劳动力承载能力、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特点,也是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结果,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体现。”
莫荣分析,随着第三产业的比重在未来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例还将增加,同时通过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承载能力。
高校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哪些行业?课题组调查发现,2011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前十大行业基本保持不变,其中建筑业、教育业、金融、媒体信息及通信行业始终保持在前4位,是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行业,共计约占毕业生就业总量的1/3。
从趋势上看,高校毕业生在医疗、社会服务、护理业就业的比例上升最快,矿业、各类制造和加工业的毕业生就业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交通工具制造业、运输业、房地产开发销售及租赁业3大行业呈现先快速增加、后大幅下降的明显波动态势。
莫荣表示,毕业生就业行业的变化,是我国各行业发展状态的体现,也是我国各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结果。近几年,我国居民对医疗、社会服务、护理业等方面服务需求的增加,相关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而中低端制造、加工、采矿业、房地产相关行业随着产业的收缩,毕业生的就业比例在下降。未来,毕业生在去产能、去库存相关行业中的就业比例还会进一步下降,中高端服务业的毕业生就业比例还会进一步增大。
对高跳槽率、慢就业者,应加以关注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虽然总体平稳,但也存在新的挑战。调查发现,毕业生受雇全职就业的比例在持续减少,这既是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性的体现,又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性在增加。同时,毕业生在就业半年内的离职比例也较高,平均在35%左右。非受雇全职工作、频繁更换工作一方面会影响毕业生的薪酬福利待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面对这些情况,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
其次,要重点关注“慢就业”毕业生中的困难群体。在毕业半年后仍处于非就业状态的毕业生中,多数在继续找工作,还有的准备继续求学,有的准备考公务员,有的想休息一段时间再考虑就业,这些毕业生可统称为“慢就业者”。近年来,不就业也无其他计划的毕业生,占比有明显增长。
再者,要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度。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以及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对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研究发现,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约为65%,有待提高。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产业、行业以及职业发展趋势预测,合理测算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数量,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专业设置的调整等提供科学依据。高校专业设置也有必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在保持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自主性、相对独立性的同时,积极进行适度调整,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各有侧重和优势的高等教育模式,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