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二线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武汉、南京、西安和长沙等二线城市,纷纷向高校毕业人才抛出绣球,有的开启“落户零门槛”“先落户后就业”通道,有的推出“租房补贴”“创业补贴”等资金激励扶持措施,武汉最近更是出台了包括大学毕业生购房可打八折等措施。
记者留意到,为了争夺人才,郑州也推出了不少的优惠措施,通过“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引进一大批高端人才,但目前还未在高学历人才的争夺中发力。面对南京、武汉打响高学历人才争夺战,郑州该如何出招?
武汉推出的优惠政策 让豫籍学子陷入纠结
在即将大学毕业之际,在武汉一所大学读书的李峰陷入了纠结。老家在河南许昌的他原本心里一直都很坚定毕业后回到郑州工作,但就在不久前却开始有了动摇。
让李峰动摇的是武汉在不久前发布的留汉大学毕业生落户、住房、收入新政,包括凭毕业证就可落户、购房租房“打八折”、出台最低年薪指导标准等,而这其中最让他动心的就是购房租房“打八折”。
“郑州和武汉同属于中部省份城市,俩城市都有着很强的发展势头,其实我们很多在这边上学的河南籍学生都很愿意毕业后回河南发展,当然郑州是首选之地。”李峰称,他也留意到郑州近来推出不少的引才优惠政策,但更多的是偏向于高端人才的,对于他们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则没有专门的“优惠”政策。而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考虑在哪里“安放青春”,各地的住房政策当然是重要的参考因素。
在私下里,李峰也悄悄作了一番盘算,如果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工作,同样的工种收入会比在郑州、武汉等城市要高一些,但这几个城市的房价和物价却要高出很多。而回到许昌老家,虽然生活成本要低一些,但收入也不会太高,并且机会要少一些。因此对于他来说武汉和郑州这两个二线龙头城市便成为首选,但武汉推出的“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等一系列针对留汉就业创业大学生的优惠政策却更具吸引力。
据李峰介绍,在此之前,武汉还推出了一项政策,大学生在武汉读书期间,可以个人名义缴存公积金,解决留汉大学生住房难问题,这受到了不少在武汉求学的外地学生的欢迎。
[数据]
郑州对本地大学生就业吸引力约20% 低于南京、武汉
记者留意到,近来,武汉,南京、长沙、西安、成都等热门二线城市,都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围绕高校毕业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据悉,各地为高校毕业生开具的优惠条件包括:就业创业激励、宽松的落户政策、优惠的住房政策、现金补助等。简而言之就是,给钱、给房、给工作、给户口。
例如成都大力实施“蓉漂”计划,不仅开启了“先落户后就业”通道,为方便外地来蓉应聘的应届毕业生,该市还设置了20余个7天以内免费入住的青年人才驿站。而长沙对到当地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则是两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元、1万元、0.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博士、硕士毕业生在长沙工作并首次购房的,分别给予6万元、3万元购房补贴。
目睹着武汉、南京、长沙等二线城市在不遗余力地争夺高学历人才,从事十多年人力资源行业的河南某企业信息服务公司董事长曹红娜显得有些着急,她认为郑州应该也积极出招应对。
“国内一家著名的人力资源网站平台,在不久前曾做了一项大学毕业生求职状况调查,只有3%的受访者表示工作首选城市是郑州。”曹红娜表示,根据此前某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郑州、南京、杭州、成都、武汉8座城市的毕业生就业流向所做的整体分析,新一线城市方面,成都对本地大学生的吸引力指数最高,为45%。杭州以35%紧随其后,南京和武汉水平接近为30%,而郑州大约为20%。“这项调查虽然不是官方的,但也代表着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并且,很多河南籍学子虽然考入了重点院校,但很大一部分毕业后是不愿回到郑州的,这些都值得深思”。
[聚焦]
除了吸引高端人才 还要想办法留住更多大学生
“一个城市要更好地发展,需要高端人才的引领,因此郑州市推出系列优惠政策,通过‘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引进各行业高端人才入郑是值得推崇的,但同时,还必须有高素质的劳动力来配合高端人才做好高端项目。” 曹红娜表示,对于一个城市和地域的发展,大学毕业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减少高学历人才外流,加快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同样是郑州发展的当务之急。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同样认为,郑州不仅需要引进高端人才,还需要留住大学毕业生。毕竟一个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像郑州当前正处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整个城市的产业都处于转型提质升级发展过程中,这个阶段不仅需要高端人才的引领,同样需要更多的能够符合产业转型需求的人才,这些人才就要靠大学毕业生们了。
“与博士、院士等顶尖人才相比,郑州乃至河南发展,对大学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的研究生的需求量更大,也更紧迫。”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宋向清表示,按照经济学适配人才结构的一般规律,按学历设置,一个市场化开发团体的领军人物,以院士为例,其适配团队为四个导师级人才(博士或教授),十六个实验性助理(硕士或讲师),六十四个专业辅助人才(本科或助教),十六个专业服务人员(经过专业服务培训的低学历人员)。而传统制造行业生产和运营适配团队与开发团队人才比一般不低于8∶1。而生产和运营人才更多的还是本科专科毕业生,因此,硕士本科专科毕业生对于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基于此,宋向清表示,出台专项政策尽力留住在豫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大力引进豫籍在外地就学的大学和硕士毕业生,就郑州现有人才结构而言,不仅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关注]
面对高学历人才争夺战 郑州该如何出招
为了争抢高学历人才,武汉推出了系列措施准备“5年留住百万大学生”,济南推出了“人才新政30条”,长沙推出了“人才新政22条”,成都则实施了“蓉漂”计划……面对愈发激烈的高学历人才争夺战,郑州又该如何出招呢?
“希望郑州市能够出台留才引才用才的一揽子政策,在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让中高端人才和基础支撑性人才都能在郑州找到安身立命的勇气和信心,从而真正实现人才兴郑之目的。”宋向清建议,郑州首先还是要栽培好梧桐树,这个梧桐树就是人才的属地定位和用人的适配岗位,就是好的事业平台、好的事业基础,这是引才的第一要素。同时,做好人才家属的安置,配偶工作安排、子女就学就业以及父母养老等,这是激励人才稳住人才的关键。此外,尽快出台人才法规,在全国率先以法律的形式为人才引进和使用保驾护航。同时,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把人才引进和培养当作世纪工程,为未来发展集聚充分的人才团队。
曹红娜同样认为,郑州市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留住大学生们。她表示,一个城市的发展,各个级别、各个类型的人才都需要,综合匹配在不同岗位、不同产业,只有这样发展的城市才是可持续的,所以建议郑州除了有“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更要有“留才计划”和“回家计划”。 “用‘留才计划’把当地的大学毕业生留住,用‘回家计划’把外省上学的本市户籍毕业生招回家,共同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贡献”。
对于如何留住大学毕业生,杨建国认为不能仅仅依靠出台政策, 他表示留住大学毕业生,更多的要靠市场,要靠企业。“随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郑州在内的二线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软硬环境等差距不断缩小,真正影响大学毕业生留存的,其实更多的是就业机会,更多的要看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更多的要看一个城市的发展环境。”杨建国称,与其靠出台政策来留住大学毕业生,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或者政策放在如何做好产业提质转型升级上,如何帮助培育本地企业发展上,如何改善提升城市的发展环境上,这些层面的改变,对于留住毕业生来说,效果会更好也会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