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马国华,两名“95后”东乡族大学生,以前彼此并不认识。考上同一所大学、同一个学院、同一个年级后,他们才知道来自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家乡。连续两年寒假里,两人要么一起在外地当保安,要么一起在校园勤工助学。
2月13日中午,在中南民族大学为留校学生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两人肩并肩坐着,就像兄弟俩。
他们来自甘肃临夏,一个家住东乡族自治县,一个家住广河县,目前均在中南民大管理学院读大三。
大一那年寒假,马兵和马国华担心家人惦记,双双返乡探望父母。上大二时,他们决定利用寒假外出打工,减轻家里经济负担,于是在宁波一家物业公司当起保安。春节期间正缺人,看到两个小伙子来应聘,物业公司负责人高兴之余又有点怀疑:“你们都是大学生,为什么来干保安的差事?能不能吃苦?”当时,一名外地大学生也去应聘,仅干一天,次日便不辞而别。而马兵和马国华坚持干了一个多月。
“我们两人虽然来自农村,家庭都比较贫困,但一直在读书,父母没让我们吃什么苦。”马国华感慨地说,在当保安那段时间里,他们确实吃了一些苦,也拿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资,更加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是父母勤扒苦做、省吃俭用,供自己读书。
一个多月里,两名大学生每天都要早起,一站好几个小时;值夜班时,尽管裹着厚厚的棉服,仍寒气逼人;有时,还要学会灵活应对各种问题。上岗一周后,他们逐渐适应。公司每天给他们145元报酬,春节有3天是法定节假日、发3倍工资,每人拿到了四五千元。开学前,他们兴冲冲回了一趟老家,还为父母买了礼物。
回忆那段打工经历,马兵和马国华对记者说:很能锻炼年轻人。
这个寒假,两人仍然选择留校,一边勤工助学、在学院值班,一边读书。马兵说,他开学后要考计算机二级证书,5月还打算报名参加初级会计职称考试。